En

美容手術

皮膚美容外科簡介—新的醫病關係

主動角色的改變

由於美容醫學的需求不同於一般醫學,民眾求診不再是單單為了疾病,而我們也不太適合再稱他們為病患,他們求診的問題有一些是他們主觀的認定。以往疾病的診斷定義是醫師的工作,現在這些問題則是求診者自己來定義,這些問題究竟屬於正常或是異常,分界點也很難界定。好壞的概念是一個相對的邏輯,很難量化。治療的必要性是看個人的需求,治療方式的選擇則要看醫師的能力、醫療資訊的透明度、求診者的經濟能力,最重要的還是求診者自己的決定。


必須支出還是選擇性消費

以往的醫療費用是家庭必須的支出,現在這些美容的費用則屬於非急迫性的消費,這個費用的範圍可高可廣,幾乎沒有限量。在許多國家的醫療體系,疾病診斷治療的花費可以由保險支付,但是美容相關的問題則被認為是與生命維持無關而不予支付。

從此種種所衍生出的新醫病關係可能有幾個問題我們必須加以重視:

1.問題是相對的,也包含著主觀的認定。

既然是相對而主觀的問題,求診者意見可能被左右、遊說,問題可能被誇大或扭曲誤導。

2.需要是選擇性的,因人而異可多可少。

消費行為可以被刺激,變成無止盡的需要。

3.好壞難有一定的標準,程度也不易量化。

醫療行為不再只有使並得醫治,非治療性的醫療品質良莠不齊難以約束,創造了誇大不實宣傳的生存空間。

4.除了傳統醫病關係外,也有合併消費的行為。

利益關係可能取代真實的關心憐憫,消費者心態可能取代對醫師的尊重。

5.不同於一般商品,消費資訊並非完全公開。

求診者往往不知道最適合、最經濟、最有效的方式,只能被動接受繼定的治療方式。


令人擔憂的現況

因此各樣商業化的醫療機構林立,有些醫者對真正的疾病沒興趣,只對求診者消費的項目熱衷。給予建議與治療並非由醫學的角度衡量,以求診者的利益為出發點,而是以商業的角度來考量,最大的利益為出發點。諮詢師、美容師、醫師極力推銷沒有用、不須要、甚至是有害的保養品和治療活動。把可以在一兩次完成的治療包裝成一系列沒有效率的療程,利用媒體置入性行銷,完成真廣告、假報導,利用假人頭在網路媒體塑造假人氣、假口碑、和同業間的黑函攻擊。

同樣的狀況舉世皆然,然而美容醫學的本質並不是一種世俗、低層次的醫學專科,其實在生活的周遭,確實有很多心理層面、社交層面實際的需求,各個專科的醫師其實都在醫治人們心理生理的各種需要,為醫者當找回那最初的愛心,提供最需要、最經濟、最有效的方式供求診者選擇,自我要求最新而正確的治療技術,才能挽救當今扭曲的醫療環境。

 

〔資料提供:趙彥宇邱慧嫻皮膚科聯合診所〕

- 分享本文至 -

Tags

皮膚科 皮膚外科 醫美